关雎-朱堃改编版
Tags
版本说明
来自创作者的说明
先上一个演出视频:2025年6月8日“爱乐留声”专场音乐会——《关雎》
创作背景
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是在马老师的《中国经典声乐作品欣赏》课上,当时就被动人的旋律深深地吸引住了,再结合我一直都特别喜欢赵季平老师的作品,就决定改一下这首歌。现在看来这首歌写的真的很巧妙:节奏型上以规整的八分音符为主,旋律上在合适的位置运用了传统的雅乐调式,配器上以西洋管弦乐器为主并点缀以民族乐器如笛和筝的使用,这些音乐要素天衣无缝的配合带来了古典、端庄、大气、悠长的复杂听感,让人不由得想起了孔子对《关雎》的评价:“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创作思路
合唱方面我是尽量贴合原曲的意境去写的。其实我写到一半才知道,天大温雨川老师曾经改过一版这首曲子,但我去听了以后感觉不是很符合我对这首歌的理解,因此决定继续写下去。在此我想罗列一下我对这首歌的理解以及合唱上的创作思路,供大家参考和探讨:
-
排练的时候,我发现大家都是从开唱才开始进入这首歌的意境,其实赵季平老师在前奏中就已经埋好伏笔了:前4个小节中,钢琴的左右手分别有一个旋律,二者交替出现。这在管弦乐中更加明显,高声部旋律由笛演奏,低声部由筝演奏。这在我的理解里其实就是两只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它们一唱一和,确认了彼此的爱意之后,就在第5小节飞到了一起,向更高远的天空飞去。飞了一阵飞累了,就开始螺旋下降,最后落在一片浅滩之上,在水面上惊起了阵阵涟漪,也就是第9小节的tr。
-
A段,我们的主人公在河边目睹了这一幕,眼前不禁浮现起了所爱之人的身影。他不断地想走近去寻找爱人,却发现每走一步自己的周身便会迅速被浓烈的雾气包围,爱人也消失在了这雾气之中。所以这一段的两句话都采取了先由单声部或独唱引入后出现和声的写法。因此这里的和声一定要快速稳定地建立起来。同时支声和延留音的处理要做好,这是为了和再现部实现对比。
-
B段,这是全曲最复杂的一段,也是我自认为最出彩的一段。我写的时候就在想:“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不就是我失眠时候的表现吗。而我失眠的时候常常感受到脑子里有无数的声音此起彼伏地出现,因此我决定就依着这种感觉写这一段。所以我在这里尝试性地设计出了包含两种动机,涉及四个声部的对位关系。以20小节为例,这里男高声部作为旋律声部,而女低声部则作为男高的模仿声部出现,他们共用的是同一个动机,我称之为“强起动机”。而男低声部则和女高声部共用同一个动机,只不过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时值增加了一倍(这样的安排保证了和弦根音的稳定),二者呈现的是对比关系,我称之为“弱起动机”。这样一来,当四个声部合体的时候,就会出现此起彼伏的效果。这一段在排练的时候,我觉得很重要的点在于,首先要确定旋律在哪个声部,需要有所强调;其次是声部间的强弱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很细腻,渐强和渐弱的过程一定要处理得很饱满,具体位置已在谱面上详细标出。再有就是这里的“poco a poco accel.”需要做出来,体现出一种急迫感。
-
C段需要说的地方不多,因为高潮部分需要音量,那么最能出音量的方法就是大家都唱同样的东西,也就是齐唱,这是厚朴老师教给我的道理。唯一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30和32小节,大家的“之”出现的位置是不一样的,这其实是为了体现场景的空旷制造一种“回声”的听感,仿佛主人公在沙洲上呼喊爱人的名字,回应的却只有自己的回声。同时这里只有男低经历了大跨度的音程变化,所以一定要唱得很漂亮,仿佛自己是个大提琴。而在33小节后不再有上述的处理,我也是为了做出对比让音响效果归于平静。所以最后的结局就是主人公未能寻得爱人而在河畔怅然若失。
-
D段,A段的再现,可以理解为主人公还想再垂死挣扎一下,所以又轻声地呼唤了几句,然而还是无人回应。雾气也越来越浓,他的动力也越来越弱。因此这里就没用A段中的支声和延留音写法了。整个故事也随着音乐的结束而落幕。
所以总结一下,这首作品是我目前能写出来最复杂的合唱作品,所有地方的安排都经过了我的深思熟虑。我现阶段的水平大概也就这样,就是和声曲式复调都懂一点点,配器真是完全不懂,所以有任何音乐上的错误欢迎大家及时在评论区指正。如果有校友想获得这首作品可以通过微信或邮箱联系我。
上传新乐谱
乐谱列表
讨论 & 练习记录
演出照片




伟大,无需多言